回首頁|網站導覽|常見問題集

老得優雅—淺談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前夕

得榮基金會執行長

林秀華

前不久報載一則新聞,一對老夫婦,因有感人生盡頭的悲涼和無奈,加以疾病纏身,不知何以為繼,便相偕自殺結束一生。此一事件,引起社會大眾高度關切,也促使從事生命教育者以更積極的態度,面對高齡化社會來臨的課題。畢竟青少年是自殺率最高的族群,而老年人卻是自殺成功率最高的群體。二者正是處在生命最脆弱的兩端,亟需社會、家庭付出更多、更具體的關懷與照護。

根據聯合國定義,65歲以上人口佔整個社會人口超過7%,就是高齡化社會。當老年人口更進一步超過14%時,就邁入「老化型」的高齡化社會,也就是超級老人社會。台灣人口老年化的速度,堪稱世界第一。法國人口老化從7%到14%,歷經125 年,瑞典花了80年,美國也花了65年。台灣在1993年突破7%,步入了高齡化社會,並將在2018年達到14.4%,步入超級老化高齡社會,前後不到 25年的時間。

據政府可靠資訊,造成社會高齡化的原因,不外乎結婚難度增加,年輕人趨向晚婚。養兒育女成本增加,造成少子化趨勢。尤其是婚姻的不穩定性,促成不婚族增多。同時,由於經濟不見起色,有婚姻卻不生育者隨之增多。化學、人造物品使用過度,造成想生育卻有困難者亦不斷加多。加以醫藥發達,所帶來人類壽命的延長,這在都是造成社會高齡化的因素。

在這個從個人老化、家庭老化,到社會老化的時代潮流裡,確實隱含著待思索的議題。顯而易見,「老化」是人相應於生命週期,而有的某種特定生理現象。當「老化」從生理層次,進一步擴及心理、社會以至於文化概念時,因應身體老邁而來的,不只是侷限在硬體範疇的設施上,更是如何讓所謂的「成功老化」,成為一項公民社會裡的普世課題。

因此,從個體層面看,如何協助老人接受、適應自身的老化;在家庭層面,如何陪同家人接納、協助家有一老的照護負擔;以及在社會層面,如何建構一套捍衛老年家庭,得以穩健運作的照顧體系,實如箭在弦,勢在必行。誠然,從「一人生病、全家住院」到「一人出院、全家生病」的真實寫照,其所突顯的,豈只是有沒有無障礙空間這麼簡單的事而已。

過去的社會,只要人過五十歲,就會有人來照顧。以後,大約過了七十歲,才會有人來照顧。然而,未來的社會,由於高齡化的緣故,幾乎面臨誰也沒有辦法顧到別人的窘境。根據政府出版品資料顯示,2007年,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男性75.4歲,女性81.7歲。如果以活過65歲之後,還可以活多久計算,男性是86歲,女性是89.5 歲。可見,現代的老人若活過70 歲,大概至少會活到90歲。

然而,等到他 90 歲時,他的孩子可能已經六十幾歲;不但他老了,整個社會都老了,到處都是老年人。所以,不要指望誰照顧誰,倒要學習自己照顧自己。

日前收到一封來自 line 的網路訊息,整理自健康理財顧問詹自在先生,閱畢百感交集,原來有人先知先覺,早有了看見和準備。訊息全文如下:

你要能自立生活,還是被外傭看管的晚年? 未來該有的新孝道—讓爸媽自立,縮短病榻中的日子

「最好的孝順,就是不孝。」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在他的新書《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》一書中,提到當父母老了,子女應該找機會,換一種方式愛他。

「我的方式就是,『有事,弟子不服其勞』,」一生致力平權與婦運的劉毓秀說。現在子女被傳統孝道捆綁,眼見父母衰老,為了降低罪惡感,就找外傭來照料,陪著走路、舔食、打理,讓老人自理能力越來越差。「其實,老人也是可以訓練的,北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」

一九九六年,劉毓秀第一次去北歐參訪養老機構。「當時我的父親七十三 歲,公婆也邁向高齡,台灣同時面對老化與少子化,兩列疾駛對撞的人口列車,對於老,我是非常惶恐的。」台灣老人平均臥病時間是7.3 年,但北歐老人卻只有兩個星期。劉毓秀在瑞典看到老人上超市、購物、上銀行,「我們常要求國家對老人制度給予服務與支持,但子女在家庭中的責任呢?」她體認到「提供父母保存生活技能與體力不退化」的照顧,才是現代新孝道。

北歐回來後,劉毓秀決定從自己父母開始,展開長達二十年的實踐計畫。第一,住宅改變。「老後體力會衰退,我們先幫父母從四樓老公寓換到有電梯的大樓,避免跌倒。」 第二,不當宅老。「只要身體硬朗,買菜、煮飯、洗衣、上銀行,都讓他們自己來。就算是看病,我也只帶看初診,後續由他們自己掛號。子女雖住在附近,但僅在假日陪爸媽上館子吃飯。」 第三,有事,弟子不服其勞。「我們不請外傭二十四小時看顧,而是委託彭婉如基金會尋找本土居家員,每週四個小時的鐘點服務。協助父母爬高彎腰搬重物,與清潔打掃,一個月才花四千四百元。」

假日子女會帶父母出外踏青;平常,劉毓秀兄妹讓父母獨居,獨力料理生活大小事。「我們讓他自己上超市,結果老頑童父親買了一堆泡麵吃。我想,這太不健康了,但我媽勸我,『算了,他都九十幾歲了。』」

「自立、自理、尊嚴」是二十年前,劉毓秀從北歐老人身上看到的,放到自己父母身上實踐。劉爸爸後來以九十三歲高齡辭世,劉毓秀說:「驗證了北歐模式是可行的,爸爸體衰队病僅有短短數週。病榻中的父親,甚至拒絕母親準備的人蔘茶。理由是「補了氣,若賺了,讓我更不好走。』」

看著前幾年陪父母去賞花的照片,面對生命的璀璨與周零,劉毓秀感激的說:「看到我爸爸這麼有智慧的與子女一同處理老化過程,讓我對於『老』這件事,心底終於篤定,不再害怕。」

使徒保羅在新約提摩太前書四章 12 節說:「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,總要在言語、行為、愛心、信心、清潔上,都作信徒的榜樣。」面對未來高齡化的社會,我們要鼓勵所有的老人,「不可叫人小看你們年紀大,因為你們在言語、行為、愛心、信心、清潔上,都是信徒的榜樣。」

這一年,得榮基金會暑期公共服務,選擇帶領並陪同所有得榮少年,到位於龍潭的「佳安老人長期照顧中心」,陪伴老人,照護老人。該中心原為「台北市召會佳安相調中心」,2010 年捐贈轉型為老人長期照顧機構,以促進老人及社會弱勢族群福利為目的,提供生活上需要協助的長者,生活照顧的場所,讓其子女可以安心工作,是長者可以頤養生活的好環境。2012年4月正式營運以來,確實為「生活自理能力缺損」的長者,提供了專業、尊嚴、溫暖的照顧服務。

當天清晨,得榮少年們在各地關懷者陪同下,抵達長照中心,進行公共服務。少年們分為四組,在四個樓層進行服務。一開始,有些少年調皮、嬉鬧,有些少年面無表情,意興闌珊;卻在見到長者後,態度有了180度的轉變。他們開始認真的投入,與長者互動、交談。藉著訪問長者,少年們與長者一起回憶過去的豐功偉業,與酸甜苦辣;長者也以過來人的身份,適時的對少年們提出許多人生經驗的建言,和溫馨的勸勉,並且一一的給予祝福。

這群不經事的孩子,有的可能原本對身旁的人事物漠不關心,有的開始時冷眼旁觀,但經過一天的行程,從他們的分享中,得知他們都獲益匪淺。少年們的生命歷程才剛開始,就遇見了人生旅途已近黃昏的長者們。這樣近距離的接觸,在他們年少的心中,激起了不少的漣漪與感動。當然,這種生命的交流,也同樣深深觸動了長者們的心。在少年們離去時,長者們眼裡閃動著許久未見的光采。

在迎接高齡化社會到來之際,儘管學者專家們各有說辭,傳統與現代思維間難免衝突,但我們仍衷心期待您和我們攜手,共同打造一個優質的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,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的生命和諧社會;同時,祈請您和我們一起,努力經營一個老得優雅的人生歷程。

 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