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副教授
王世平
序曲:生命像水流一樣,本身會找到出路。生命也像鮭魚返鄉,會奮力尋找生命的源頭。鮭魚依循著活水流通的管道,就能回到遙遠的源頭故鄉。生命教育也是如此,生命教育的參與者,正是扮演活水流通的管道,引導活蹦亂跳的、疲憊不堪的、或奄奄一息的活鮭魚,尋覓生命的流向。以下幾個小故事,發生在弱勢族群的台灣技職體系。筆者何其有幸,與一群識或不識的志工,扮演著活水管道的角色,合力把身邊游來游去的鮭魚,順勢引向他們人生的航道。
個案一、沒考上明星高中,人生還有盼望
善用高職與科老師合作的機會,持續培養學生,台科高嘉伶就是成功的例子。高嘉伶表示,高中沒考上第一志願,流淚之餘,挫折之後,選擇新竹高商外語科。高三時,透過技職繁星申請,進入台科大就讀。筆者從其竹商恩師葉健芬 老師手中接續指導。三年半後,高嘉伶作夢也沒想到,成為台科大學生當中,到牛津大學念研究所的第一人。原來,技職院校的學生也有機會進入一流學府深造。
個案二、低收入戶積蓄豐沛生命的能量
林捷(假名)同學,來自南部低收入戶,父親開計程車拉拔三姊弟。筆者身為指導教授,常常跟她一起面對經濟窘困的遭遇,她除了當筆者助理,也積極投入實習,成為全班唯一肯在礁溪五星級飯店「刷馬桶、洗廁所」的實習生。在她畢業前夕,筆者接到她「未來」美國老闆的電話諮詢,列舉她諸多人格優點,佐證若干工作實例,最終她以超過40K 薪資獲聘為秘書。重要的是,她也自願加入教會的青少年服事工作,並且樂在其中。正如她們天天向上、日日得勝的奮鬥生活。
圖一、顯示兩位同學英語學習成長圖(多益分數)
個案三、原住民向上的原動力
林捷的同學洪萍(假名),原是花蓮偏鄉的原住民,從小生長在窮困的單親 家庭,但韌性十足。她也擔任筆者的助理,做事手腳俐落,處世樂觀溫和。令筆 者慚愧的是,我從不知她課業的表現以及英語的實力,到底有多大的能耐,直到她獲選為畢業生代表,並且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上台領獎。日後,洪萍經過一年的試用觀察,正式任職於德商公司。由於出生的經歷,也曾受惠於人;週末,她也會輪值服務教會的兒童班,當起大姐姐講故事的角色。
個案四、低收入戶或單親家庭積蓄努力向上的能量
黃雪及林瑄(皆假名)來自彰化,英文入學成績(多益分數:770~775)遠遠低於全班平均值(850)。圖二說明了兩位同學,英語學習成長的奮鬥歷程 (920~925):
圖二、兩位同學英語(多益分數)攀升成長圖
圖二也是她們大學四年以寧靜致遠的態度,永不放棄的學習歷程。例如,黃雪七歲時,父親不告而別,母親獨力扶養三個小孩。然而,單親家庭與低收入戶的背景,並沒有擊敗她這位樂觀進取的小女孩,大三下通過激烈競爭,得到優於常人的獎助學金,成了遠赴法國的交換生。林瑄屬於埋頭苦幹、逆來順受、勇於挑戰型的學生,默默學習、努力成長。她們與另兩位同學都是來自鄉下樸實的學生,並且從大一起,就組成了專題小組。她們四位也一直擔任筆者的研究助理,共同個性是純樸、認真、低調。為了不讓他們成了只會讀書、掛在雲端的草莓族,大三下筆者帶領她們加入生命教育服務社,成了創社社員,並且在颱風天過後, 下鄉服務原住民青少年。(注:參加得榮基金會主辦的「2015 花蓮暑期生命教育 體驗營隊」,參圖三),以實際行動了解生命教育。
一開始,班上同學並不看好她們的學業表現,以及跟著筆者會有什麼出息。直到大四上結束前,其中林瑄與另一位同學葉慧,藉由推一舉考上台師大、清大等五所頂尖大學研究所,同學才回頭重新認識她們。尤其,大四下學期,他們將大學四年所學,參加了六場國際研討會,發表口頭論文;並且結合大三時,參加生命教育服務社,遠赴花蓮鄉下服務青少年的經歷,撰寫成畢業專題「應用APP及多模態方法於語言及生命教育」,一舉勇奪專題競賽的第一名(參圖四),不僅同學們刮目相看,就連校外委員也直呼:「你們是怎麼做到的?」
圖四、「最佳專題獎」獎狀
最精采的莫過於第七場:Applying APPs to Life Education: Using Multimodal Methods to Analyze Movies and Literature, the RIDCH Conferences 2016,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, 4-6 July, 2016.(參考圖五)
就在畢業不到一個月,筆者帶領這個團隊遠赴「香港公開大學」,參加國際研討會,看她們站上國際舞台,全程用流暢的英語發表論文。尤其從容應答,令與會學者印象深刻,會後祝福與恭喜聲絡繹不絕。
圖五、「香港公開大學」,參加國際研討會
結語:總之,生命容易感動生命,正如「幼吾幼以及人之幼」,生命教育志工以愛傳播愛時,任何舉手之勞,都有可能救人一命;隨手助人一臂之力,都有可能拉拔一位社會棄嬰,將來成為公司的CEO。近年台科大的育成中心,正有此 一企業案例。誰又知道,二十五年前,志工們在新竹香山成立一個校園社團時, 曾經陪伴這位高中時曾被記滿三大過,如今擔任跨國生醫公司的執行長呢?
附錄:
畢業專題:「應用 APP 及多模態方法於語言及生命教育」
摘要:
文學作品《春風化雨》為優良英文名著,其語言文化及文學創意價值之豐富,以及背後隱含的生命教育意義,造就其在教學與生命教育上不容忽視的地位。然而,此書以其中一位主角自殺收尾,為此蒙上負面印象,與生命教育旨在教育學生積極面對生命之立場相悖。因此,此次研究以另一部優良電影《叫我第一名》與《春風化雨》作比較,萃取出《春風化雨》中的教學策略及兩者比較得出之生命教育議題,提供實行生命教育的具體方式與內容。此研究結果與研究者本身豐富的生命教育經驗結合,設計出一系列生命教育課程,並在2015 花蓮暑期生命教育服務營隊中獲得青少年正面評價。除此之外,以生命教育為主題的手機應用程式,讓生命教育不再侷限於教室,為普及生命教育上做出重要突破。
畢業專題致謝詞節錄:
首先,感謝台科大優良的學習環境,以及應用外語系豐富的資源,對學生不遺餘力的幫助。諸位老師用心指導,讓我們在四年的時光裡,循序漸進扎實深耕我們的能力,也因此我們才能完成本專題研究。感謝老師們的認真教學與培養,讓我們在去年的研究所甄試,錄取五所研究所。
本計畫萌芽於大一時,英文字彙與閱讀課上觀賞了《春風化雨》(Dead Poets Society)這部電影,並以此做為期末報告主題,在當時便完成了《春風化雨》小說翻譯的初稿( 196頁)。我們一致對《春風化雨》的故事情節著迷,但同時 也為故事的結局感到遺憾。《春風化雨》教導我們「把握時間」(Carpe Diem),並慎重思考人生的規劃;然而,整個故事作者嘗試遵循《聖經》的某些情節發展,並且在故事的開頭就以Walt Whitman 的《O Captain My Captain》來表明 Abraham Lincoln,並且暗示結局中男主角 Mr. Keating 的離開,整個架構是如此嚴謹,引人 入勝,這便是此研究產生的契機。
《春風化雨》帶給我們的影響,在大三時逐漸發酵。當時,我們對結局的遺 憾,讓我們對生命教育產生興趣,便決定加入「生命教育服務社」。一方面是對服務的熱忱,另一方面則是希望結合《春風化雨》與「生命教育」的服務訓練, 並且從過程中尋求生命的解答。我們找到了另一部勵志電影《叫我第一名》(Front of the Class),故事中的男主角 Bradley Cohen 天生患有妥瑞氏症(Tourette Syndrome),妥瑞氏症是一種大腦神經系統異常的病症,導致患者不自主發出怪聲與抽動的現象,目前無法根治。因Bradley 天生帶有這個疾病,他從小就受到師長的責備、同儕的欺壓,甚至是父親的不諒解,然而他保持著正向積極的態度,面對人生,克服困難,貫穿他人生的奮鬥過程。片中所隱含的生命意義以及奮鬥精神,加強了我們將生命傳遞給更多青少年的決心。為了更了解生命教育,我們參與生命教育志工培訓,並獲得證照成為正式志工如下:
‧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一志願服務紀錄冊
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一生命教育志工護照
財團法人台北市私立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一志願服務證
除了接受訓練,我們也積極參與生命教育的活動以吸取經驗。本計畫萌芽於大一的研究,承蒙王老師的賞識,我們擔任王老師的國科會研究助理。這三年多以來,王老師盡力栽培我們,帶領我們進入學術研究領域。至今我們已發表過七場研討會論文。
感謝一直提供幫助的人們,特別是生命教育夥伴們的陪伴,得榮基金會對生命教育活動的贊助,創會董事長林注進先生,董事長劉天元先生,資深志工蘇正茂及葛孟禹先生,台科大、台大與台北十所大專院校生命教育服務社所有社員及同學,一起參加暑期營隊的伙伴。此外,特別感謝師母徐美美女士為我們講解聖經背後的意涵,讓我們更了解《春風化雨》的聖經典故;感謝台大應力所朱錦洲老師的精神支持,陽明大學醫學系所楊秀儀老師的演講,學到課業繁忙時兼顧生 命教育志工。雖然過程中,困難與挑戰從沒停歇,但我們就如「鮭魚返鄉,逆流 而上」一般,堅持目標,從不放棄,加上身邊從未缺少的幫助與鼓勵,最終才能抵達終點站。在此,誠摯感謝各位師友長期的協助。生命教育的第一課教導我們「人在快樂的時候,比較聰明」,在此獻上生命的關懷與愛心,懇請讀者享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