撰文:台北市第19志工團╱葉新果
得榮基金會於6月16日上午,在台北市信基大樓舉辦2018年資深志工成長活動「找回身體裡的醫生⸺自癒力」。已過的成長活動,比較重在課程教學的技巧,以及如何豐富課程內容等。但志工的自我提升同樣重要,因此上一次成長活動講到創意,這次請到了從事護理工作三十餘年、現為台北市社會局自癒力種子講師的林秀貞老師主講,並由羅素卿老師示範動作,帶領大家認識「自癒力」。當日共有78位志工參與。
健康的重要
講師首先提出,為什麼需要認識自癒力?人生有很多重要的事項,諸如家人、朋友、金錢、事業等。鑑於近年來人類的平均壽命越來越長(台灣的平均壽命已提升至80歲),健康儼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課題,因為人不光需要活得長久,還要活得健康。
講師播放了一支有趣的短片,讓我們看見一位老人在人生最後十年的生活,因着不同的健康狀況,便活出不一樣的樣貌:一位滿有活力,具有基本的生活機能,甚至能和兒孫玩在一起;另外一位則凡事需要攙扶,無人陪伴。
我們都羨慕在年老時,能過健康快樂的生活,但健康是可遇不可求的嗎?不!講師指出,長期生活型態不良是生病的主因,因此我們可以藉由改變生活型態,達到健康的目標。改變生活型態就是培養自癒力的開始。
自癒力3+1
自癒力,顧名思義,就是自我療癒的能力。它是一個自發啟動而縝密的系統,蘊含免疫、修復、癒合等各樣功能。但它不抽象,祕訣在於3+1:飲食、運動、習慣+人際,是可以在生活中體現的。
1.飲食:講師說明自癒力餐盤,四大類飲食天天都要攝取。
2.運動:講師將「把身體裡的醫生找回來,它的名字叫自癒力」這句智慧箴言,化成動作帶大家活動筋骨、加強印象。
3.習慣: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如不抽菸、睡好覺等。
4.人際關係:交朋友能提供更多的刺激、預防失智。看到人打招呼、聊兩句、說對方的好、一起作一件事等,都是培養人際關係的簡單好方法。
自癒力動起來
基本概念介紹完畢,2位講師互相配搭,帶領大家練習動起來,包括:
1.口腔運動:先按摩耳下腺、顎下腺、舌下腺,接著做臉頰、舌頭運動,以增加唾液分泌、改善吞嚥機能。
2.自癒力運動:有伸展運動、平衡運動、有氧運動、肌力運動,可增加身體的平衡感、柔軟度,預防跌倒等。
看似簡單的動作,卻馬上測出大家的身體狀況。運動完後大家不僅「療癒」了自己,也笑得更開心了。這些動作都不需要特別的器材或場地,非常適合每個人每天動一動。希望這次的活動,使志工們更能抓住自癒的祕訣,身體健康,也促進人際的互動,成為一個滿有活力的快樂志工!